位置:屈老师范文网 > 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大班上学期教育随笔《京剧脸谱展》

大班上学期教育随笔《京剧脸谱展》

  活动背景:

  开学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此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表现表达的机会。在进行到“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站点时,孩子们对“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对京歌情有独钟,而且也非常愿意在纸上画脸谱,涂脸谱。渐渐地,孩子们已不满足现状,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地来问我:“席老师,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做京剧脸谱呢?”于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我想到了我们的陶艺活动,它不仅是我园的民族特色活动,而且也是孩子们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那何不把京剧脸谱融入到陶艺活动中去呢?于是,我努力去寻找各种和陶艺活动相关的材料,并把这些丰富的材料投放到孩子们操作的环境中,我想,这样的话,孩子们不仅能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且能在自己的发现、选择、探索中,与老师投放的暗示材料的互动中,使京剧脸谱的表现方式更加地多样化。相信,孩子们的情绪情感也会得到较好地体验。

  观察对象:大一班

  观察实录:

  今天的陶艺活动,我们引进了电脑,并且在大的黑板上布置了各种颜色的京剧脸谱的图片。孩子们进入陶艺室后,立刻被这些图片吸引了,在充分的欣赏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工作”起来。

  片段一:

  部分孩子来到了长桌边,被长桌上的陶泥吸引了,聪明的沈逸辰说:“陶泥什么都好做,我们一起来做京剧脸谱。”于是,好多小朋友围在一起,拿起了手中的泥,认认真真地埋头苦干起来,只见孩子们在沈逸辰小老师的带领下,各把泥分成了一块大、一块小,大泥变成了京剧脸谱的脸,小泥搓成了长长的泥条,绕在了大泥变成的脸上,一会儿工夫,京剧脸谱已经初具规模了。葛辰添好奇地问:“京剧脸谱应该是彩色的啊,象这样才好看,而我们的确是泥巴的颜色,好象不是很好看。”沈逸辰看了看四周说:“那儿不是有颜料吗?我们再加工一下,不是可以了吗?”于是,孩子们搬来了颜料和毛笔,开始在泥巴上涂色,没过多久,用泥巴做成的京剧脸谱都变了样,沈逸辰的京剧脸谱变成了黄脸,葛辰添的京剧脸谱变成了红脸,……大家相互欣赏起来。

  片段二:

  金旖陈和部分好朋友在欣赏完电脑里的京剧脸谱图片后,寻找起陶艺室里的其他京剧脸谱作品,并且纷纷赞叹起来:“哇,挂在墙上的真好看呀。”“你们看,在花瓶上也可以用京剧脸谱装饰。”“还可以在瓷盘上打扮呢。”“还可以在鹅卵石上画呢。”……孩子们越说越兴奋,这时,眼睛亮亮的张铭君发现了墙边的长桌上放着很多空空的,光光的,什么也没有装饰的瓦片、瓷盘、鹅卵石、花瓶等,她马上把好朋友拉了过来,在一阵切磋后,各自拿着要装扮的东西“操作”起来,张铭君、徐思奕等在瓷盘、鹅卵石、瓦片上用颜料进行装扮,聪聪、潘绿吟等找来了刚才小朋友用陶泥制作好的京剧脸谱,在背面涡上了泥浆,把它绕在了花瓶上,……没过多久,一件件精致的作品纷纷出台,展示台上的京剧脸谱琳琅满目起来。

  片段三:

  孩子们围在了展示台的边上,欣赏起了自己和同伴制作的京剧脸谱,非常地骄傲。这时,我放起了我们学过的京歌“我是一个中国人。”孩子们神气地班门弄斧起来,有的做起了有力的动作,有的唱得小头直晃……完全陶醉在其中,粗粗一看,还真有那么回事!

  分析:

  不难看出,此次活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精彩的,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和活动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有关。

  首先:老师在此活动中投放的各种京剧脸谱的电脑图片、黑板上的展示图片、墙壁上的欣赏作品等都对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也是孩子们的最近热点话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使孩子们有动手操作的愿望及主动参与的兴趣。并能专注地进行陶艺活动。这也是孩子们的一种表现表达的需要。

  其次,老师也在此活动中投放了多样的操作材料(陶泥、花瓶、瓷盘、瓦片、鹅卵石等)和相应的辅助材料(各种颜料),这些暗示材料的提供,给了孩子们极大的表现表达的空间,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满足了孩子们探索创造的需求。使孩子们在材料中得到启发,得到灵感,各寻所需,分别制作。这不仅拓展了对“京剧脸谱”表达表现的方式,使它的表达表现方式更加地多样化,而且,也使原本非常平面的制作、操作活动变得立体起来,生动起来。

  再次,老师在此活动中,始终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仅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应的大环境,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些相应的操作材料即可。同时,把更多的表现表达的机会留给聪明的孩子们,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较完美地表达表现出了京剧脸谱的基本特征,也使大部分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所以,当最后,“我是一个中国人”的京歌响起时,孩子们又大胆、投入地表现起来,使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升华。

阅读全部

上一篇大班教育随笔记录《爸爸快点来接我》

下一篇大班教育随笔大全《一位“牙科医生”精彩表现》

为你推荐
更多大班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