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屈老师范文网 > 案例分析 > 大班案例分析

大班案例分析《尊重儿童的需要》

大班案例分析《尊重儿童的需要》

  案例实录:午餐后,孩子们陆续离开座位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两两结伴坐在走廊上,与同伴尽情闲聊,享受着温暖阳光下的无限惬意;有的把玩着橡皮泥,体验着泥塑制作的快乐;有的拿着画笔在纸上尽情挥洒无限的想象;有的结伴做起了游戏……我如往常一样徘徊于室内室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

  忽然我看到鑫磊小朋友一直在一个柜子旁把弄着什么,于是我就走了过去。看着我的到来,鑫磊的眼里顿时露出了笑容,急忙问我:“老师,我可以玩拼板吗?”。这时,我一下明白了他的心思,原来他对塑胶拼板产生了兴趣,这种拼板单块的面积较大,平时多数用来拼接平铺在地上做孩子们活动的垫板用,不怎么组织孩子们玩。我想着随即同意了他的想法:“好啊,当然可以啊。”于是他就把柜子里的塑胶板全部拿了出来,他的举动引来许多孩子纷纷收拾好画笔、橡皮泥等陆续加入其中。三下两下拼板就被孩子们分成了好几堆。还有几个孩子把放在一旁角落里的拼板也一同取了出来,不一会时间就被瓜分玩了起来。有拿到了厚厚一堆的、有只拿到了三四块的、有索性手里一块也没有分到的。只见孩子们有的找了伙伴合作玩了起来,有的找了个空地独自玩着,有的走来走去看着……这时有几个孩子跑到我跟前唧唧喳喳的告起状来“老师,陆江辉他有好多拼板,我只有四块玩不了”、“老师我一块也没有,我也想玩”……我装作无奈的告诉他们:“哎呀,今天拼板就这么多,老师可没办法了,你们自己想办法玩吧?相信你们能行的。”看着得不到老师帮助,几个孩子就分散着离开只好自己想办法。只见涛涛跑到晓林跟前说“你的拼板可能拼起来不够,我这边有几块,我们一起玩好吗?”晓林爽快地答应了。没有拼板的加伦小朋友来到思怡跟前着急地说“哎呀,你看,你搭的楼房快要倒了,让我帮你一起搭吧!”思怡看了看有些歪歪扭扭的楼房,同意了加伦的加入。室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地进来,加入玩拼板的行列。

  不一会儿活动室内,这边一堆,那边一群,满是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我走入孩子们中间,时而成为孩子们的玩伴,时而为孩子们的丰富联想投去惊叹的目光,时而为孩子们的成功送去喝彩。不一会儿,一座座“楼房”、一个个“山洞”、一条条“马路”……在孩子们的想象和合作中,一一呈现。看着活动室内一派秩序井然、欢乐的景象,顿时一股温馨、快乐的暖流涌上心头。

  分析: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是蒙氏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其前提要了解儿童。教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教会儿童一些知识。其中活动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于幼儿本身。蒙台梭利说,教师要相信儿童、热爱儿童。生命的成长必须有“爱”的感觉,儿童的自觉性和自我认识是通过爱得来的。儿童正是因为爱他的周围环境才产生了一种压制不住的冲动,通过爱来吸取外界事物并且建构自己。正是这种爱,使儿童对周围环境有那样的热情和细致的观察态度。蒙台梭利还反复强调教师对儿童要有信心,相信儿童迟早会表现出真正的天性。她号召:“要体验从儿童那里得到更大的精神快乐”,这就是教师的最高报酬。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应当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活动。儿童需要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对于儿童的有害的表现,应毫不犹疑地去制止。

  在上述的活动中,从午饭后孩子们起初的“自由活动”到后来孩子们“玩拼板”的活动,我始终以观察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为孩子们准备着自由、主动、灵活的学习环境。起初的“自由活动”时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个别孩子的活动意愿,随即顺应其个体需求,并引发了群体的活动意愿,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我想孩子们对于“拼板构造”活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正是因为此活动来自于幼儿实际生活,来自幼儿本身。活动中,我始终为幼儿营造了充满关爱、信任、平等的环境,时刻细致地关注着孩子的表现。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做到耐心等待,不急于干涉他们,更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孩子们的智慧,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投去信任的目光。当孩子们建构成功时,我又及时成为孩子们的伙伴,为他们鼓劲喝彩,充分展现了对儿童的热爱。正是因为这种溢满关爱和尊重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学习与同伴协商、交往、合作与共享,并使幼儿能集中心志,内化秩序感,让意志力和活动自然结合,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孩子们的这份喜悦和自信同时也感染着我,从孩子们那里细细品味那份精神快乐。

阅读全部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案例分析《没有鸡腿怎么办?》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个案记录《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

为你推荐
更多大班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