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韵律活动包括律动、舞蹈、其他节奏活动,韵律活动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律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快乐,使身体成为学习音乐的有效载体。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加强对音乐的注意与记忆,达到促进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创作能力。那么,在韵律活动这种比较特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究竟应该怎样运用呢?
(注:结合我园张慧老师的园本教研活动:大班韵律《顽皮的小绅士》中的语言指导策略)
动作示范
▲行礼
行(动作)→举手礼(动作)→搭肩分层次加上语言指导示范:
▲踢踏步
1.教师用语言指导:儿歌加动作示范“我是顽皮的小绅士”运用一个很神气的绅士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绅士的神态,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
2.教师配合上音乐动作示范。
3.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动作并示范:踢、踢,嗒嗒嗒……
4.教师哼唱乐谱与幼儿共同练习。
5.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加上击掌的音乐节奏与幼儿共同练习:踢,踏,踢,踏,1、2、5、4、5、6、8。
▲交换舞伴
用语言指导幼儿自主练习,教师不示范,“伸出带手腕的手,指一指你现在的好朋友,顺着你手腕花的指,找一找你外圈下一个好朋友。”幼儿观察,教师与个别幼儿合作示范并用语言指导“转一个圈,面对面,行礼”幼儿跟着音乐初步尝试练习。符号标记运用一个很神气的绅士图片展示,让幼儿了解绅士的神态。
一、运用书面语言,让幼儿感受韵律
书面语对于幼儿园的韵律教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面语言包括教师运用的符号标记等。通过书面语言,幼儿可以直观、迅速的记忆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张老师通过一幅形象的“绅士”图,让幼儿完全领略到了绅士所要表现出的神态,为下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运用体态语言,让幼儿体验韵律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语词传播或非语言交际的工具。在韵律活动教学中,体态语言的重要性往往会格外突出。教师的体态语言起码应该具有三种功能:示范或榜样的功能,解释或强调讲解内容的功能,发起、维持或结束幼儿行动的功能。而体态语言不仅包含了肢体语言,还包含了面部表情语言等。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情感,可以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表现出来。
1.面部表情语言
在教授绅士动作时,运用骄傲的姿态,让幼儿自己感受对小绅士一词的理解。当幼儿在学习小绅士的动作失误时,张老师用微笑对幼儿进行鼓励,增强幼儿自信心。在乐曲高潮时教师用各种紧张、欢乐等面部表情,去示意幼儿感受乐曲,让幼儿能够轻松的理解歌曲的内涵。
2.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人体敏锐丰富的表意传感器之一。当孩子显得没自信时,老师就把手握成拳头并上举,表示:加油!当孩子表现出色时,老师就竖起大拇指表示:你真棒!而在张老师的《顽皮的小绅士》中,幼儿音乐节奏的欢快,对于基础差的幼儿,对于节奏的掌握并不是很准确,张老师用手左右挥舞,去指挥小绅士们的步伐,幼儿清晰地掌握了乐曲的节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韵律活动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任何韵律活动中的动作示范,都离不开教师用肢体语言去形象的表现。在张老师的《顽皮的小绅士》中,每个乐句中都需要教师的动作示范,教师的每个肢体动作都表达了乐句中的含义。教师在课堂中形象的动作,引得幼儿咯咯直笑,使幼儿更有欲望自己去学一学、做一做这个“顽皮的小绅士”了。
三、运用有声语言,让幼儿表现韵律
有声语言也可分为运用语词表达的语言,还包含运用音调表达的语言。通过教师松紧有度,有激励、有反馈等的语言运用,良好的保持着师幼间的互动关系。韵律教学同样离不开有声语言的应用。活动中,张老师用语言“我是顽皮的小绅士,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基本结构,用节奏语言“找朋友,转一圈,面对面,行一礼”指导幼儿舞蹈时合拍的交换舞伴。幼儿既掌握住了音乐的节奏,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将直观手段与语言结合,可渲染出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幼儿对活动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参与活动。生动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幼儿联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这样抽象的节奏、音符等音乐元素就会变得活泼而亲切,幼儿的学习活动也更加生动有趣。只有当幼儿乐意表现美,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总之,韵律活动应具有多样性,随着幼儿的成长,从表情到姿态,从内心表现到动作连接,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应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具有创造性的表演,使他们感受到韵律的美。让我们更好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我体验、尽情表现,从而让幼儿充分领略到韵律活动的快乐及音乐的魅力,舞动出他们自己的精彩,充分享受韵律活动的乐趣!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稿:数字宝宝的邻居
下一篇:大班社会课说课稿《我爱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