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集体活动前。我们都会采用一些方法让因为游戏活动而兴奋不已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如拍手、念儿歌、听音乐、手指游戏等。我用得最多的是用音乐提示孩子,作为活动的集合令。为了区别各种活动,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曲子,例如,晨间活动结束整理玩具,播放优美的钢琴曲;整队到户外活动做操,选择节奏感强烈的律动;午餐前让一些轻柔优美的萨克斯曲子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这些我精心挑选的曲子不感兴趣,甚至有点无动于衷。
一次,一曲钢琴曲放完,有好几个孩子讲话还没停,我就忍不住说:“你们有没有听到音乐?怎么音乐完了还在讲话?”讲话的孩子暂时安静了。突然,骁骁嘣出来一句:“老师,你放的音乐不好听,我们不会唱。”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他的话让我心里一震,也给我提了个醒,真是我选择的音乐有问题吗?
“这音乐你们真的不喜欢吗?”我问。有几个孩子在点头。大部分孩子还是说好听。“为什么不喜欢?”我又问。有的回答听不懂。有的说不能唱。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我选择的音乐作为活动前和活动中的提示音乐非常适合。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说不好?是不是我只是从个人的理解和意愿出发了?孩子们不理解这些音乐,不懂得欣赏,所以没有兴趣倾听?要让孩子理解这些乐曲,似乎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事,那我何不把权力交给孩子,尝试让他们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我问:“你们喜欢什么曲子呢?”孩子们抢着报了很多歌名、乐曲的名字,都是平时学过的歌曲、欣赏过的曲子。骁骁说:“我喜欢小学里放的音乐,但是我不知道名字。”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墙之隔。他们的上下课放的是钢琴曲《献给爱丽丝》,放学是萨克斯曲《回家》,还有做眼保健操和广播操的音乐,这些音乐孩子们是听得非常熟悉了。我随即在钢琴上弹起了《献给爱丽丝》,孩子们高兴得跳起来,“对了,小学里就是放这个音乐。”我心里暗自得意,还好,这首曲子是我得心应手的,可以在孩子们面前露一手。
“老师,我们就像小学里一样吧,只要你在钢琴上弹这个曲子,就是要上课了。”孩子们请求我。他们是否要显示自己长大了,可以像小学生一样了?我立即同意,他们能自主选择真是求之不得。我又给孩子们介绍曲子的名字,讲述关于这首曲子的故事,他们听得好认真。
我和孩子们继续讨论和寻找,在我的启发下,他们选择了歌曲《办家家》作为游戏前的准备音乐。歌曲中“我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就是提示孩子要开始游戏了。歌曲《大家来做操》成为整队去户外活动的音乐,歌曲中的哨子声和“排好队伍做早操”正是提醒孩子排好队伍准备出发。律动《加油干》成了收拾整理操作材料的音乐,那强有力的节奏催着孩子快快收拾。可不能慢吞吞。最后,萨克斯曲《回家》,成了孩子离园前做准备的曲子,他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学放学的曲子就叫《回家》呀!
我把这些歌曲、乐曲都翻录在一盘空白带上,当我再放出其中的任何一段,他们会轻声跟着哼唱,还会提醒旁边的伙伴:“快坐好,要做游戏啦!”“快点排队,要做操了!”
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完全投入。只要我们平时多加引导,不断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孩子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了,感兴趣的曲子会越来越多。如果哪天孩子们听腻了,我想,音乐可以换,方法也可以灵活多样,只要孩子们提出,他们喜欢,我会尊重他们重新选择。“追随孩子与孩子同行,关注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孩子才是主体。才是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随笔《多放手,少替代》
下一篇:小班教师教育随笔《要给孩子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