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从设计意图起步,预设活动中的难重点、对策以及活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习任务,诊断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而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环节设置,能启发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
活动《犟龟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让幼儿理解故事中表现犟龟坚韧精神的语句,并通过讨论交流,感受犟龟的毅力以及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怎么样引导才能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发现故事的主题呢?原来的教材,是在活动开始教师就点明题目,而在活动结尾则让幼儿思考为什么叫陶陶为犟龟?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原因一:大班阶段的幼儿不能很准确的理解什么是“犟”,与其让孩子在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时处于不明不白的境地,还不如不说;原因二:如果一开始就点明题目,如何能体现让孩子自主发现故事中蕴含道理的活动目的呢?
所以,我将活动过程进行了调整,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兴趣。第二环节,倾听故事,理解内容。第三环节,感受犟龟的品质。最后一个部分,是活动的重点,当幼儿对故事理解透彻后,就需要老师的一点提炼总结。于是我问孩子“听完故事,你觉得陶陶是一只怎样的乌龟?”马上有孩子举手回答“我觉得陶陶是一只勇往直前,不退缩的乌龟”“陶陶是一只勇敢、自信的乌龟”……在孩子的言语中,能发现他们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已经明了,这时,我再引导幼儿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虽然幼儿能说到的都是勇敢、坚强、自信等词语,但是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还有一个词语叫“犟龟”,也是说明了他们所理解的陶陶身上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看似简单的一个语言活动,其实对老师来说,需要关注的是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每个提问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需要关注的是是否能在这个活动中得到科学的认知。
一个语言活动并不能说明如何有效地预设活动环节以及预设活动环节的关键点在哪里,但是它能警示我们的是不光光是在语言领域中,在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我们都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这样安排活动的主题目的是什么?材料安排,环节设计,提问启发等等的设置是否能让幼儿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否能培养幼儿在观察、讨论、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自主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幼儿园案例感悟:不要把它变成压力
下一篇:幼儿园两个游戏评价提问之不同(读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