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喜欢的一句隐喻。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教师往往不能敏锐地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把它很好地抛给孩子,孩子抛过来的“球”就在一瞬间丢失了。
案例描述:
案例1:鸡蛋变大了
大班科学活动“让鸡蛋浮起来”,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鸡蛋的不同后,让每个幼儿将放在自己盆中的鸡蛋放到透明的玻璃瓶子里(有水),看一看你发现什么?很多孩子说:“我发现了鸡蛋沉到下面去了。”就在此时有一个男孩子说:“我发现鸡蛋变大了。”老师看了他一眼,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让幼儿看自己放在水中而浮起来的鸡蛋并引导幼儿猜测……
案例2:我昨天做了不开心的梦
中班语言活动《甜甜的梦》,教师运用多媒体:一个孩子在梦中的笑容引导幼儿猜一猜:这个小朋友做了什么甜甜的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当请龙龙小朋友发表意见时,龙龙却说:“老师,我昨天做了不开心的梦。”老师听后边做个让其坐下的手势边说:“现在还有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朋友会做什么甜甜的梦?”我发现龙龙一坐下来后就开始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起话来,一会儿受到了老师的暗示批评……
案例3:我不愿意,我太累了。
体育活动“小马和骑兵”在大二班进行着,当孩子们第一次探索后,教师组织幼儿交流骑马的方法,当请到小个子的琪琪上来展现时,琪琪摇摇头说:“我不愿意,我太累了。”老师只好无奈地请别的孩子来表演……
案例4:有一种蚊子不吸血
科学活动“夏天来了”在中三班开展,在说一说夏天的特征时,孩子们各自兴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孩子说:“夏天很热。”有的孩子说:“夏天有蚊子、苍蝇。”当请到含含小朋友时,她却说:“有一种蚊子是不吸血的。”只见老师稍一迟疑,接着茫然地点点头说:“可能是刚生下来的,请坐下!”接着继续请其他幼儿说……
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让孩子抛过来的球丢失的案例还很多,针对于自己的实践体会和与教师们的交流,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中只有教案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师们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善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预设外的情况往往呈现排斥心理,会觉得的是打乱自己的正常教学。因此,由于教师心中只有自己设计的教案,缺乏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对幼儿的创造发现经常表现出低敏感性,对于幼儿在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言行很少关注。就像上述案例1中出现的情况,幼儿透过玻璃看到的鸡蛋是大的,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对于幼儿的发现不予以回应,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往下走,忽略了幼儿观察发现的科学价值,致使教案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支配了充满灵性的幼儿,从而让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得机械化、程序化。
2、教师主导课堂
民主、平等是课堂中师幼抛接球的首要原则,幼儿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动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用自己的思维、想法、言行来支配幼儿,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视而不见,这样既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又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指导作用,希望的只是孩子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这种交往使教师不能认真地、从容地、恰当地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象上述案例反映出就是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它直接或简接影响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缺乏教育智慧。
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是教师观察能力,反应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教育功底的展现。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要能够敏锐地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随时灵活地作出回应。可是由于教师缺乏教育实践智慧,往往对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显得束手无策,为了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教师往往采用的方法是不理睬、忽视、茫然应付一下等,致使有价值的球在瞬间丢失。就像上述案例3,孩子们在第一次探索骑马的方法后,琪琪坚决不肯上来再骑的原因就是“我太累了”,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教育的契机,那教师就会请孩子说一说是什么原因这么累,或者等其稍作休息后再请其表演,从孩子的累中捕捉契机,生成精彩。
4、缺少相应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是教师拓展教学,丰厚教学内容的基础。就象上述案例4,由于教师对“是不是真的有蚊子不吸血”不能肯定,对幼儿的回答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模糊地回应了一句:“可能是刚生下来的,请坐下!”这不仅易让孩子们形成错误概念,还中断了幼儿有价值的发现。如果,教师心中了解“雄蚊是不吸血”这个科学知识,那我想教师就能够沉着地回应孩子,掀起教学的小热潮。
反思与策略:
1、善于学习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教师的智慧源于自己渊博的知识、勤于反思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善于反思,多用批判的眼光,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作反思的对象,从目标、过程、师幼互动、环境创设、材料的利用、幼儿的学习状态、教学策略等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思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多次“推销”自己的成功保障,那就是谁能够每天学习每天写一遍教学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可见学习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转变教育观念,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
怎么样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映射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尊重幼儿,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师幼双方要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接纳幼儿的想法、感受、行为。善于用眼睛去捕捉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善于用耳朵去倾听来自孩子不同的声音,善于用心灵去感受、去思考活动的精彩和困惑,将幼儿的学习放在一个开放化的广阔教育空间,真正体现《纲要》精神: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3、捕捉动态资源,调整预设方案。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就像案例“鸡蛋变大了”中,男孩的发现是教师没有预计到的,但是透过凸出来的水瓶子看鸡蛋变大了是事实存在的,此时,如果教师不被“死”教案限制,恰当引导幼儿探讨:你怎么发现鸡蛋变大的?然后再组织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给幼儿提供充分表达、探究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肯定幼儿的探索又可以将捕捉的信息发挥出教育价值。因此,教师不要死抱“预设”,而要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对来自幼儿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加以整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因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
上一篇:安全案例分析:妈妈不见了
下一篇:案例分析:珂珂为啥坐不住?